今天,我们将对比pura 70 Ultra和一些竞品在亮度、频闪、色准及色彩管理方面的表现。

首先,从亮度开始。大家是否发现,现在所宣传的亮度越来越高,从之前的3千多已升至4千5或5千多。这些值大多为峰值亮度,实际测量却相当困难。大部分产品需播放HDR视频,并加上强光刺激,且非全屏,仅为1%左右的小窗口显示区域,方可激发如此高的亮度。我一直觉得这个数值实际意义不大。华为pura 70 Ultra的屏幕峰值亮度看似不高,约2500尼特,但实际上,它仅需20%的区域即可达到。而很多宣传峰值亮度4千多、5千的手机,若用20%的区域测,实际亮度仅1600尼特,甚至更低。
因此,我们进行了极限场景对比,让手机全屏播放视频,并加强光激发,持续一小时,观察谁先降亮度。测试机型除pura 70 Ultra和iPhone 15 Pro Max外,还加入了一款宣传峰值亮度5千尼特的产品。结果显示,pura 70 Ultra开始时有1800尼特的亮度,十分钟后仍能保持1350尼特左右,接近一小时,中间还有两次因散热恢复,短暂冲至1800尼特。iPhone 15 Pro Max也很强劲,1400尼特坚持了近15分钟,最后稳定在1千尼特,持续一小时。而那款宣传峰值亮度超4千尼特的产品,在全屏HDR加强光激发下,全程亮度仅为1千尼特。
接下来,我们讨论色准与实际看到正确颜色的关系。现在很多旗舰产品色准测试成绩优异,如某产品平均ΔE为0.8,iPhone平均ΔE为0.5,这些已到机器测试才能区分的水平。但实际上,我们看到的颜色是否正确,不仅取决于色彩,更重要的是色彩管理。色彩管理是指它能否正确识别显示内容应有的样子。比如,当打开一个sRGB的显示,若色彩管理不当,即使P3色准再好,也会出错。在这方面,pura 70 Ultra有两点做得非常好:一是默认模式即为最佳模式,与iPhone相同,不像很多安卓产品宣传高色准,实际默认模式并不保护;二是它不仅系统界面色彩管理好,第三方APP的适配也非常重要,即使在微信发送照片,也能正确显示,而其他安卓产品很少能实现这一点。
最后,我们来说屏幕的频闪。频闪频率当然是高比低好,占空比也是高比低好,但提升肯定有边际效益。频闪频率并非单一,需要SVM来分离不同频率的频重,得出闪烁的波动程度。pura 70系列的1440赫兹,虽看似比四五千的频闪频率低,但实际波形非常均匀,能分散闪烁的冲击。在五尼特左右的超低亮度时,其1440赫兹依然明显。而有的超高频产品,在低亮度时低频部分权重较大,导致虽然频率高,但闪烁波动并不大。pura 70 Ultra的高亮度360赫兹也能完整利用8G LTPU的能力,保证足够低的占空比。
作为对比,iPhone 15 Pro Max基本是180瓦,但占空比更低,需110尼特左右的亮度才能达到pura 70 Ultra在30尼特就已达到的低频闪效果。在亮度和SVM的关系图中,可更直观地看出它们的对比。pura 70 Ultra在全亮度下具有非常大优势,特别是在室内使用的几十米范围内,其市场波动明显低于iPhone。
总结一下,pura 70 Ultra延续了华为一贯的思路,不追求极限参数,而是选择足够平衡的硬件参数,优化综合性能,避免偏科。从早年的分辨率选择1200P,而非盲目跟1440P,到更早意识到色彩管理的价值,默认即为最佳模式,并支持第三方应用的色彩管理,再到现在坚持一次次词的频率,以及不刷峰值亮度等,都是这一策略。最关键的是,pura 70 Ultra虽不刷参数,但体验做得非常好。我个人比较欣赏这种做法,pura 70 Ultra带来更全面、更优秀的体验。